栏目导航
相关文章
  1. 1发往韶关翁源鱼池假山驳岸黄蜡石工程施工案例
  2. 2广东英德园林石黄蜡石产地石场
  3. 3我公司网站第四版改版成功
  4. 4园林与风水 七个真实工程案例手记(二)
  5. 5园林与风水 七个真实工程案例手记(—)
  6. 6陈国姬先生就“园林与风水关系”对员工授课
  7. 7我公司承建的新丰江源温泉山庄,对外开业
  8. 8我公司承建陕西省榆林市生态园园林工程
  9. 9陈国姬总经理应邀参观“涂志伟美术馆”
  10. 10我公司进驻新丰江源温泉度假山庄建设工地
行业资讯

城市绿化率达36.8% 甘肃嘉峪关缔造“大漠绿洲”

正太园林 2011-07-27 
从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风吹石头瞧,地上不长草”的不毛之地,到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蓝天、白云、碧湖、绿地交相辉映的新兴工业旅游现代化城市,嘉峪关人以智慧和汗水,缔造了“大漠”变“绿洲”的传奇。

  30万人口,28万属于市民,92%的城市化率,36.8%的绿化覆盖率,32.6平方米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的人均水域面积……一个个鲜活的数字,都生动说明着嘉峪关这座未来西部地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园林和文体休闲宜居城市的特质。在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嘉峪关正以南方的温婉、北方的雄宏气势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有志之士投资兴业、扎根这片热土;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功能的不断配套完善,使“嘉峪关”这三个字逐渐成为“幸福”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嘉峪关人以此为荣。

  因企设市

  城市化率达92%

  “嘉峪关”渐成“幸福”代名词

  从兰州出发至嘉峪关的路途中,最穿透视觉的要数那河西走廊的戈壁大漠风情,而对于初次到嘉峪关的人们,定会惊诧于这座西部城市的美丽,嘉峪关的美丽,不仅来自于她开阔整洁的市容,以及矗立了600余年的嘉峪关城楼,而更多的,是来源于戈壁滩上的那一抹湖光山色掩映下的翠绿葱茏。

  历史文化给这座城市赋予了内涵,现代文明则更多的为她增添了灵气。

  时值盛夏,处于戈壁大漠腹地的嘉峪关最高气温已逼近35℃,在蓝天白云点缀下,绿树掩映的东湖、连绵不绝的雪山、不时吹拂的徐徐凉风……使有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称的嘉峪关更加“灵动”。古老沧桑的雄关长城、神秘久远的魏晋壁画,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在这里交汇;极具活力的工业文明,个性张扬的城市规划建设,一座充满着现代气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新兴城市巍然矗立。嘉峪关是我省一个典型的因企设市的城市,位于我省河西走廊中部,因关得名、因企设市,是随着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一座新型工业旅游城市。逐步发展成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被称为“钢城”。

  嘉峪关现辖雄关、长城、镜铁3区,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人,城市化率达92%,是全国首批36个小康城市之一。

  从1958年开始建设,1965年建市以来,捆绑在大型工业企业战车上的经济模式,使嘉峪关经济多年来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3年以来,该市经济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8%以上,许多经济指标将甘肃其他市州远远地甩在后面。

  地处西北内陆,属欠发达地区,特殊区位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嘉峪关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在未来发展中,嘉峪关市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00亿元的目标任务。在实现城市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方面,按照“以城聚财、以城兴城、滚动发展、良性互动”的经营城市思路,经营和整合城市资源,以全新的方式盘活城市资产,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由政府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

  城市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城市发展的根本支撑和依托也是人。从根本上说,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与城市密不可分,城市是人的时空载体,人是城市的符号象征。而在有着“隔壁明珠”之称的嘉峪关,市民荣誉感不禁体现在言语中,而渗透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那种荣誉感、自豪感、幸福感、使命感等相互交织,使人与这座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和谐共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当这句世博会的最强音奏响时,唤醒的也许不仅仅是上海这座东方之都的城市精神,更是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关注和审视。对于嘉峪关来说,这种精神特质表现的更加具体。

  58岁的王小平女士是陕西商洛市人,16年前,由于丈夫在酒钢工作的缘故,王小平一家五口人全部搬迁到嘉峪关生活,如今,三个孩子全部在嘉峪关成家立业,三个家庭的十多口人都是嘉峪关的准“市民”。

  7月16日,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拉开战幕,35℃的高温炙烤着嘉峪关大地,在东湖景区比赛现场,王小平老人头戴遮阳帽,坐在马路边的小板凳上,以工作人员的身份维持着赛场秩序。

  “真的没想到,我们嘉峪关发展变化这么快。”说话间,老人特意将“我们”加重了语气,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我是亲自看着这座城市长大的,如今能出点力感觉很自豪。”王小平继续说。

  至今,王小平还记得第一次来嘉峪关的情形,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她至今想来都觉得“可怕”。

  三十多年前,王小平乘坐西安至嘉峪关的火车,由于“人多拥挤,走廊放不下一个凳子”,她是一路站了33个小时才到达的,“风吹的呼呼的”,“啥都没有,满眼都是戈壁滩”,“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这是嘉峪关对王小平的第一印象,在她的记忆中,当时的嘉峪关只有邮电局百货大楼一点点建筑,冬天生炉子、以玉米面和高粱面为主要食物,即便要买些菜,也要等有的职工去酒泉时大家一并凑份子托人捎来,一个人给好多人捎……

  种种的“不好影响”,使王小平从来没有动过“留在嘉峪关生活的念头”,那时,她唯一的念头是尽快劝说丈夫离开嘉峪关。

  “嘉峪关比西安还美呢!选择留下,我一点都不后悔。”身边是宽阔的城市大道,眼前是生态园,远眺不远处的雪山,王小平一脸的兴奋,在她看来,随着城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来嘉峪关,虽然操着不同地方的方言,但大家都很热爱这座城市,从爱护环境卫生、到亲自参与绿化等,很多人都为这座城市默默奉献着。

  “我要在这里安度晚年!”提及未来,王小平淡定而从容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