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芜湖路孝肃桥至马鞍山路段因道路拓宽,74株法梧“搬家让道”的消息引起市民广泛关注。昨天上午,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召开情况说明会,通报该路段绿化改造的最新情况,并解答市民关注的焦点问题。被移走的法梧已在大蜀山森林公园“安家”;按照间距5米的行道树种植标准,来自合作化南路的84棵法梧将“站”到人行道上。未来城市绿化需要时,这些法梧仍可能作为景观大树重返市区。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法梧移植前没有及时向市民公布情况,造成社会误解,该部门向市民表示歉意。 法梧为啥离开我们 道路“四改六”,法梧非移不可 据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洪家友介绍,为缓解拥堵,合肥市决定将芜湖路孝肃桥至马鞍山路段进行“四改六”道路拓宽工程,增加两条快车道,原来快慢车道之间绿化带上的法梧正好位于拓宽的快车道上,所以必须移植。 洪家友说:“为改善交通而移植法梧是忍痛割爱,道路改造是几个部门讨论通过的,也上报了市政府。因为怕白天影响交通,才选择在夜里修剪,可能让一些市民误会为砍树。如果当时提前告知市民,园林部门是移植而不是毁绿,就不会引起误会了。我们的失误是事先没有考虑到这件事情的影响力,没有事先公布情况。” 针对一些市民“就算要移植,为何不把这些法梧挪到人行道上”的质疑,园林部门表示,芜湖路上的法梧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栽植的,树龄较长,分枝点低,大型车辆路过经常会影响树木,不太适合再种植在芜湖路这一城市主干道上。而且即使移植到两侧人行道上,这些法梧同样需要修剪,短期内无法形成树冠,影响遮阴、景观效果等。 它们的新家安在哪 74株老法梧移栽大蜀山 2月21~22日,为芜湖路孝肃桥至马鞍山路段拓宽“让道”的法梧已被种到大蜀山森林公园。昨天上午的情况说明会上,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邀请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泽民对此进行评估。在听取移植情况介绍、观看现场图片后,吴泽民教授认为,大树移植是园林部门的常规作业,从技术层面上看没有问题。法梧是一种萌发力很强的树种,移植重栽时又使用了生根粉等处理,只要后期养护跟上,移植成活率很高。吴泽民还客观地表示,如果移植时树干保留得再多一点、土球再大一点,对法梧重新成形更有利。 昨天下午,在长江西路高架桥出口往西2公里、长江路南侧的大蜀山森林公园里,记者看到,从芜湖路移来的法梧分成两排,树干锯断处涂着黑色粘稠液体,浇水车忙着给种好的法梧浇水,还有最后两三棵法梧等着种植。“黑色液体是防腐剂,防止法梧的伤口被雨水侵蚀、被细菌感染。 ”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洪爱军介绍,与城市道路相比,大蜀山土壤、空气、水分等环境更好,法梧移到这里,肯定比在市区生长得更好。“春天正是法梧萌发的季节,截干上很快会发出新枝,再过一个月就能看到这些法梧是否成活,欢迎市民来监督。” 芜湖路会不会光秃秃 84株新法梧陆续“上岗” 按照行道树每株间隔5米的标准,芜湖路孝肃桥至马鞍山路段人行道将被种上84株法梧。昨天,记者在该路段南侧看到,靠近马鞍山路的地方已经种上了4株法梧,人行道上,每隔5米,地砖就被破开1米多见方的树穴。据合肥市绿管处副主任汪晓帝介绍,补栽到芜湖路的法梧,干径都在25厘米左右,树冠没有修剪,树高四五米,树龄约13年。为了不再给交通添堵,只有等到夜里10点以后才能补植。 汪晓帝说,芜湖路孝肃桥至马鞍山路段南侧将补植38株法梧,北侧46株。不过因为路北侧工程脚手架尚未拆除,补植暂无法完成。 “可能要等到4月,一旦路北脚手架拆除,我们将尽快完成剩下46株法梧的补植。”两三年后,应该能恢复绿树成阴的景观。 老法梧还有“前途”吗 两三年后还可能“回城” 吴泽民教授表示,道路拓宽最理想的状态是保留原来树木,将人行道设计成道路隔离带。但事实上,包括合肥在内的很多城市在改造中都没有做到这点。树木是否需要移栽,要先论证树木是否会对道路交通、行人、住宅、财产造成威胁,如果威胁到安全,树再漂亮也要移栽。对于移植到大蜀山的法梧,吴泽民认为,它们是合肥城市绿化的重要“财产”,加强后期养护,恢复树形,以后需要大树做绿化景观时,它们照样可以回到市区。 洪爱军副局长也说,法梧是速生树种,成活后经过一个夏天即可形成树冠。“估计两三年后,这些法梧就能形成比较好看的树冠,到时我们会将它们再用于城市绿化景观。” “感情”“安全”怎取舍 老城区可以尝试就地改造 “当年老城区淮河路、六安路打算更换法梧时,我曾提出反对。现在再看六安路上的法梧,老化现象严重,树形也不佳,值得反思。”吴泽民教授坦言,市民们对法梧的感情可以理解,但更应尊重科学,行道树对交通、行人的安全问题才是更重要的。 吴泽民教授认为,芜湖路东段新栽的法梧需要定期修剪。“不妨再让移到大蜀山的法梧承担‘试验’功能,由园林部门通过修剪、养护形成新的树冠,解决过去分枝点低、树形不佳的问题,再及时向市民公布这些法梧树形树冠的具体情况。如果市民能接受,将来也可以尝试对芜湖路现有老法梧就地改造。” □记者手记 别让法梧成合肥“心病” 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的拓宽,街头的大树越来越少。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栽种的法梧,对合肥而言是一笔财富;对合肥市民而言,更是系着深厚的感情。但城市建设与绿化常常存在矛盾,或者树让路,或者路让树,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以芜湖路为例,2005年道路改造时保留了法梧,但此后频频发生的车辆刮擦树木事件,以及树龄老化的现实,不禁让人反思。 这一次,政府部门作出“树让路”的决定,是移,不是砍,仍然引起轩然大波。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整个事件的详细过程,看到那些已被安置在大蜀山麓的老法梧,它们虽然离开了芜湖路,但它们仍然生活在合肥的土地上,仍然是合肥美丽的风景。而补植到芜湖路的法梧,不远的将来,同样能为人们撑起一片阴凉。 有得必有失,城市发展同样如此。保护大树,不等于让它们永远留在原地。希望法梧不要成为合肥无法触碰的“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