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人工制品,“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离不开自然,于是人们开始呼唤回归自然,而园林作为人们的“第二居所”,也就责无旁贷地成为现代人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捷径。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与当前的人类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生态学、美学、园林工程学的应用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趋同,所以重新全面地反悟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观”,会对中国现代园林的建设有所启示,对于正确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关于自然的认识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怀着敬畏的心理,把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视为神灵的化身,从而形成了自然崇拜,认为自然就是神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什么是自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从不同的方面去回答,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在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自然”一词的表现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国汉字文化方面 蒋锡昌说:“《广雅释话》:然,成也。自然指自成而言。”简单地说“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详细地说:“自然”的“然”,是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以助语意;其引申义有肯定的含义。“自”一义与“由”、“从”为相似义;另有躬、亲、自己的含义,与“他或它”相对,“自”者“非他(它)”也。更进一步地说,“自”是:“不借助他者的力量,但凭自身内在动力”。“自然”因此也就可以说成:“不借助他者的力量,但凭自己内在动力,而成为如此。”这是原义,“自然”一词有很多引申义。《辞海》中对自然给出了六种解释:①天然,非人为的。②不造作,非勉强的。③犹当然。④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⑤道。⑥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自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其含义主要有:①名词:自然界、大自然。如“回归自然”。②形容词:不造作,非勉强的。可用来形容人的神情、态度、穿着、文笔等。③虚词:犹当然,自然而然,作为虚词使用。 1.2 中国传统哲学方面 在中国,“自然”一词最先出现在《老子》中,“自然”就是道,就是无为。三国魏何晏《无名论》:“自然者,道也”;《论衡·谴告篇》:“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戯穩?牢>ā???,是有为,非自然也”;《庄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意思都是说只有“无为”才能达到“自然”。 1.3 中国文学艺术方面 《诗品》在品价颜延之时借用汤惠休的话说:“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反对绮丽,提倡清真;苏轼《定惠院海棠》诗:“自然富贵出天资,不待金盘荐华屋。” 认为自然美是天然形成的,是人工雕琢很难达到的。可见,中国古代文学提倡“自然”,反对人工“雕琢”。 1.4 中国书画艺术方面 书、画艺术都讲究“艺法自然”,东汉书法家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王维《山水决》:“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对于古典山水画来说,“自然”就是“道”,就是“真”,就是“美”,就是“生命”。“妙造自然”、“同自然之妙有”、“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等命题足以佐证。 1.5 中国园林艺术方面 中国传统园林和绘画艺术一样,也是要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自然”,诸如“有若自然”、“妙在自然”、“宛若自然”之语,每见于园林史乘。园林艺术中的“自然”就是要“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自然可爱”,而不是“人工做作”,“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 1.6 西方人的一般认识 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根据柏拉图的思想,“自然”(nature)一词指的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自然界的丰富多样的现实本身。后来,在西方“自然”(nature)逐渐演变为“自然事物的总和”的意义。所以现代欧洲语言的“自然”(nature)基本上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是指“自然物的集合”,第二是指“自然的本性”,即是一个principium,或说本源(souce)。但现代欧洲人总是忽略其原义,而更多地在“集合地意义上用于自然事物的总和或聚集。” 2、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 《说文》云:“观,谛视也。念,常思也。”观念是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自然观就是指人们对自然的观念,即“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自然观也是相应发展变化的。中国传统园林包括了从殷周园林的起源形式“囿”、“台”等到明清时期的人工山水园,以及清后仍然按照古代传统造园思想、造园手法所营建的园林。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指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关于自然的理念和审美标准,即中国传统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造园的思想核心是人们的自然观念,不同的自然观念是形成不同造园体系的内在原因。”从“自然观”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园林,就是从深层次的一个角度来认识中国园林的本质。 传统园林无论中西,无论强调师法自然,还是强调高于自然,其实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文中把中国传统园林中对“自然”的艺术处理分为三个方面:①在园林中“表现什么样的自然”,②在园林中“如何表现自然”,③“什么样的园林是自然的”;不同时期人们的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在园林中表现“自然”的内容、表现方式以及“自然”的审美标准会有所不同。 2.1 中国传统园林中表现自然内容的主要特征——“表现什么样的自然” 2.1.1 神话中的自然 园林的原始形式灵台、灵沼都是人们对自然山川、河流崇拜,从而摹仿的产物。如《山海经·大荒北经》曰:大荒之中“有系昆仑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三秦记》曰:“昆明池中有灵沼,名神池”。园林是人们用艺术手段对理想中宇宙的摹仿,秦汉时代帝王的理想境地就是神仙境地。秦始皇开创的“一池三山”模式,就是对蓬莱神话的象征摹仿。《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括地志》)从此,“一池三山”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模式,这正是人们对神仙境地向往,而象征性建造的产物。 2.1.2 现实中的自然 从汉代开始人们已经把现实中的山水作为园林中的摹仿对象,并追求“有若自然”。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动乱,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自然,纵情山水,从中寻求精神解脱,游览山水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自然山水毫无疑问地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已表现自然山水?戯穩?牢>ā???之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也相继出现。寄情山水成为标榜清高雅致的时髦行为,文人、名士竞相营建自然山水园林以自娱。上溯历史,古代园林造山是摹仿真山的,北齐的华林园是五岳四渎的仿造;唐安乐公主定昆池叠石是华山的仿造;唐李德裕平泉山庄叠石是巫山十二峰和洞庭九派的仿造;白居易履道里造园是严陵七滩的仿造。[4] 2.1.3 理想化的自然 现实中的自然往往是不能尽善尽美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本有可行者,有可观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反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所以后来园林中摹仿的是经过人心灵提炼、加工过的自然山水之美,它也许不是现实中的哪座名山,但它却具备了所有山水美的特征,是符合“自然山水之道”的,是“可行、可观、可游、可居”的山水。 2.2 中国传统园林表现自然方式的主要特征——“如何表现自然” 园林中表现自然的方式有写实、写意之分,一般认为其之间是逐渐进化的关系。这一点可以借鉴书法艺术的发展,如中国文字由甲骨、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就是由象形逐渐转向写意,由形似(甲骨、篆书)到神似(行书、草书)的过程。同样,中国园林艺术也是这样,随着其发展,表现自然的方式逐渐由写实转向写意自然,由简单再现自然转到表达心中的自然。 2.2.1 写实地摹仿自然 到了汉代,人们已经逐渐开始从审美角度认识到自然山水,并在园林中摹仿自然山水。如汉初茂陵富商袁广汉的私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三辅黄图》卷4《苑圃》)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起第舍,“(冀)又广开园圃,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后汉书·梁统传》)可见,这时期的叠山手法以土筑或山石兼用摹仿真山,无论形态、体量都追求与真山相似,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写实地摹仿自然比摹拟神山仙境前进了一步,自然山水已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人们造园已经是为了“娱人”,而不再是出于“娱神”的目的。但山的尺度很大,要求园林的范围也大,这对于大多数官僚和商人是很难办到的。因此,这种自然主义的筑山方法定会逐渐被写意的筑山方法取代。 2.2.2 写实与写意结合地摹拟自然 园林艺术与山水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南朝兴起的山水画,到盛唐已臻于成熟,以尺幅表现千里江山。从魏晋南北朝时,园林中就开始注入了写意的成分,开始写实与写意结合地摹拟自然。如张伦园中的景阳山,“其中重岩复岭,嵌害相属。深溪洞壑,通透连接。高树巨林,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奎而通;峥嵘涧道,盘纤复置”(《洛阳伽蓝记》);南朝戴颙“出居吴下,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宋书·戴颙传》)。可见,这时的园林以小尺度的假山再现山林野趣的形态,人们已经对自然山水有所概括、提炼,以带有写意的手法摹拟自然,这与汉代私园自然主义的摹仿相比,有了实质的变化。 唐代城市中的私家园林更是注重小中见大,剪裁自然山水,再现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的峥嵘面目:“庭除有砒砺之材,础质之外,立而象之衡;堂下有备镭之坳,好溟之凹,破而象之江湖……一夫踢轮而三江逼户,十指攒石,而群山倚蹊”(李华《贺遂员外药园小山池记》);北宋开封城内的皇家园林,以成熟的叠山艺术,再现山岳的壮丽景色:“东南万里,天台雁荡凤凰庐阜之奇伟,二川三峡云梦之旷荡,四方之远且异,徒各擅其一美,未若此山并包罗列,又兼其绝色”(宋徽宗《艮岳记》)可见,到宋代时,园林中的山水提炼的程度已经很高,写意山水园基本形成。 2.2.3 写意地表达自然 山水画经过唐宋的发展,更加成熟,更加强调画家心灵思想的表达。艺术无疑都是以表现人生,表现人之心灵世界,表现宇宙万象作为对象和目的的。元代大画家倪瓒曾说“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又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简,枝之斜与直哉”(《云林集》)。清代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山川也,予脱胎于山川也。”(《石涛画语录·山川章第八》)可见,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把绘画当作一种书法自己内心情感的手段。这时绘画中所表现的自然山水已经不是简单的摹仿或稍加提炼而写意地表现出了,而是画家心中经过理想化和个人感情化的山水。中国传统园林是立体的山水画,所以和山水画一样,也是古代文人用来表达哲学思想的一种方式。这时,造园不是简单的摹拟自然了,而是成为主人寄托自己哲学思想的一种载体,由“再现自然”上升到了“表达自然”高度了。 当然“表达自然”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自然山水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基础上的,和自然融为一体,正如石涛所说的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石涛画语录·山川章第八》) 2.3 中国传统园林“自然”的评价标准——“什么样的园林是自然的”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评画如此,园林亦是,“自然”与否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品味高低的重要标准。中国传统园林“自然”的评价标准一般具有这样的主要特征: 2.3.1 山水即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向来是对自然山水的摹仿或表现。在中国,山水美就是“自然美”,就是理想美。古代的诗词、绘画、园林艺术都很重视“山水美”,视其为“自然美”的象征,诗词、绘画都有很多专门表现山水美的作品,中国传统园林,更是以表现山水美为目的。当然园林无法从大尺度上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只能摹仿自然山水的某一局部或者抽象地表现出自然山水,“山水美”始终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永恒主题。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无不在表现山水美,皇家园林面积大,财力充足,则可以用真山真水表现山水的旷远、深邃、高峻之美;私家园林则通过小中见大的手法来象征地表现自然,“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2.3.2 曲即自然 中国传统艺术都追求曲,以曲为美,以曲为自然。在书法艺术中,草书和行书对婉曲的线条尤为偏爱,婉如游龙是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园林也是如此,能用曲线的就绝不用直线;中国传统园林从总体布局到单个造园要素,一块石头、一棵树等,都追求不对称。这是由于中国园林讲究“师法自然”,而“人从情感上来说,更倾向于变动的曲线,因为它更自然,符合人心理上的节奏。在未经过人们改造过的自然界是没有直线的,比如海洋的波涛,起伏的山峦,天上的浮云,摇动的花木,都没有平直的线条,没有生硬的对比。大自然都统一在各种曲线的和谐美的气氛之中。” 2.3.3 天然即自然 庄子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点,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中国传统园林向来追求保持景观要素的天然形态。所以中西传统园林最大的区别除了总体布局的不规则式和规则对称式外,就是对造园要素的处理方式。西方传统园林把人的意志强加于造园要素(如植物、地形等),将其处理成各种几何形态,通过比例的协调表现出他们所谓的理想美;而中国传统园林则以展现造园要素的天然形态为美,没有太多的人工雕饰,追求“清如芙蓉出水,天然去雕饰”之美。 3、结论 1、“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永恒的主题,园林历来都是在表现自然的,不管是现实中的自然,还是人们理想中的自然。“自然”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对“自然”概念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园林中的自然观,我们有必要重新全面理解“自然”的概念。 3、从秦汉到魏晋再到唐宋明清,中国园林一直都是在表现自然,追求自然美,追求和自然和谐相处。这和我们当前生态学的观点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悟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观”,这对正确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陆旭东 孟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