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是改善农村河道环境的重要环节,曾几何时,硬化河道、河岸和截弯取直的做法比比皆是。但实践证明,给河道穿上了水泥的“外衣”,不仅不利于改善水体环境,反而把有生命的河流变成了窒息的水泥池塘。 生态河道换新颜 北接澜溪塘,南至京杭运河,沿线流经乌镇、濮院两镇的9个行政村,防洪保护区面积67.8km2的北永兴港,以削刀桥为界,桥南桥北两种不同的护岸建设,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站在桥上向下看,桥北,水泥块石砌成的护岸光滑整齐,陡坡上没有任何植被;而桥南,护岸采用无砂生态砼,较好地实现了水体与护岸之间水、气的畅通自由交换。堤防坡度平缓,乔灌草等各类植物群落点缀其中,并且每隔几米还设置了一个小台阶。 记者采访时,正巧遇到了乌镇镇五星村农民蒋爱英在桥南摸螺蛳。“别看那边的护岸光滑好看,但护岸高而且没有台阶,不方便附近村民取水;这边就不同了,人性化的设置为我们带来了方便,而且还经常看到有鱼虾在水草里穿来穿去,可以想象,这边的水环境要比那边的好。”指着两边的护岸,蒋爱英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生态河道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多年的河道整治越来越让我们看到,传统修筑护岸采用浆砌块石方法,等于给河道穿上了一层混凝土“盔甲”。堤岸坚固了,但破坏了水生、两栖动物栖息繁衍环境,且造价也相对高昂。 由此可见,对河道的治理开发,不管是在旧区还是新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在确保泄洪排涝、蓄水功能实现的同时,让河道具有更大的环境自净能力、回归自然的特色景观,是河道整治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以前在农村,往往存在刻意模仿城市绿化,过分强调绿化的园林化、人工化的问题,使河道失去自然河岸的原有风格,与现代回归自然的趋势不太契合。这类现象也使绿化建设成本、维护成本过高,将相对有限的资金严重浪费。”市水利局河道管理站主任胡献明告诉记者。 因此,近几年来,我市不断探索“生态治水”理念,因地制宜大量运用鱼巢、生态窝、树桩等修筑生态型护岸,给鱼虾筑巢安家的同时,也降低了河道整治成本。除了做好生态护岸外,记者获悉,我市“十二五”河道综合整治措施还包括河道疏浚、河道拓宽、水系沟通、亮点景观等工程,将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定为总目标,期望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能改善水质、提升人居环境,为我市创建旅游休闲城市打下基础。 要还自然于河道 “河道治理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生态。”日前,市委书记卢跃东在龙翔街道调研时曾强调,农村河道整治要采用自然生态的修复方式,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力求达到生态最大化。 市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我市要建设“宜居水乡”的重要目标。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加快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让水乡的水变得更清澈,已成为当前我们亟待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在生态护岸建设中要尽快地融入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要用生态的手段来解决生态的问题,在护岸的建设当中要切实落实和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理念。在推广生态护岸技术的过程中,使得河流重现清澈见底、鱼虾洄游、水草茂盛的自然生态之美,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经济—社会—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