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根水葫芦”?它是水葫芦,还是什么新品种植物? 昆明人第一次听说这种“新植物”,是在11月22日。那天,在昆明举行的“紫根水葫芦净化水污染研讨会”上,这种由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自主培育的水葫芦新品种,在经历了长达8年的试验后,终于公之于众。 经研究证明,紫根水葫芦对水体中的化学耗氧量和含氮量降低效果显著。它很快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滇池生态研究所总工程师韩亚平所认可。大家一致认为,只要进行相应的种植、采收、加工、利用体系配套,紫根水葫芦有望成为滇池治污的“生力军”。 研讨会过后,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那中元接受媒体采访时,信誓旦旦地直言:“只要政府大力支持、广泛推广种植紫根水葫芦,在滇池里游泳,就不再只是梦想!” 在滇池治污工程中,水葫芦一直都在种植,至今它的治污效果仍存争议。作为一个新品种,紫根水葫芦的功效究竟如何?它该如何还滇池一个“清澈之身”? 滇池边上有4块“治污试验田” 紫根水葫芦的大面积试验基地,位于滇池边的航空疗养院原址,4个大水塘与滇池相通,种了大量的紫根水葫芦。 11月29日下午3点,一辆贵州牌照的货车停靠在水塘边上,10多个工人不断用耙子将水葫芦从水塘中捞起、打包、运上车。 “这些水葫芦都是卖去贵州的,也是用于水污染治理。”那中元说,自从紫根水葫芦试验成功后,已经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前来考察。现在的紫根水葫芦不仅可以在昆明推广治污,还能卖到外地,获取收益。“周边的省市一般都是直接用货车运过去,北京等地则是空运过去,只要柄叶不被过多折断,基本都能成活。” 在试验区的4个水塘中,一号水塘在8月初最早种下紫根水葫芦,如今,水塘几乎清澈见底。在水葫芦没有覆盖的水域,能够看到水下的白色砖块。用竹竿直接插下去一量,水深有2.5米左右。这也就是说,在种植水葫芦之后,水塘的水下能见度可以达到2.5米。 那中元说,几个水塘种植紫根水葫芦之前,水质与滇池同属劣V类,且总氮含量高于滇池外海,几乎都在每升40毫克左右。在11月初的一次检测中,一号水塘的水质就已经达到了II类。“这个水用来游泳完全没问题,几乎和自来水差不多了。” 其他的3个试验水塘,几乎都是在今年10月初才种上紫根水葫芦的。尽管水质看上去还略有些浑黄,但用同样的方法测试,水下能见度也都达到了1米以上。取一瓢水倒入烧杯,几乎看不出什么颜色。在几个水塘边上,专门留出了一小片未治理的水域。水面上几乎全是蓝藻,随便舀一瓢起来查看,水体几乎成了绿色的浆汁,还散发着阵阵异味。在普通水葫芦的种植区域,取上一杯水来看,几乎也全是绿色的蓝藻。 那中元说,4个紫根水葫芦种植试验区的水域总面积在200亩左右。下一步的打算是向滇池外海进行拓展,逐步扩大污水处理面积。
种植紫根水葫芦的水域,水质清澈,所取水样达到III类水的标准。记者杨海冬/摄
科研人员利用显微镜查看水样,分析紫根水葫芦抑制蓝藻的效果。 “水葫芦污染滇池”是错误认识 在很多人眼里,那中元是一个搞植物科学的“疯子”。蔬菜被大雨浸泡多天,菜农损失惨重,一筹莫展;毛虫泛滥成灾,杀虫药无济于事……这些在常人眼里看似“不可救药”的问题,在他眼里,都很简单。这次的紫根水葫芦培育成功,他所依靠的仍是他倚重的“秘方”——“诱导调控技术”。 虽然从试验区的现状看来,紫根水葫芦的治污效果的确有些非同凡响。但这一过程,他却用了整整8年时间。 了解滇池治污历史的人或许没有忘记,10多年前,昆明市民中曾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觉得滇池污染的根源在于大量繁殖的水葫芦。但是,在那中元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际上是让水葫芦成了滇池污染的“替罪羊”。他认为,滇池污染是现代文明的必然现象。 “就拿上厕所做个比较,数十年前,大家几乎都用公厕,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最后又用作肥料。现在虽然有污水排放管网,不管怎么处理,最终还是直接排到了河流、湖泊中。长年累月地排放,不造成污染是不可能的。”那中元说,水葫芦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01年,当时它被当做一种花卉引进。到后来,粮食短缺时期,它又成了养殖饲料。“那时候它被当成了好东西,现在,人们又回头来否定它。” 那中元一直认为,滇池的水体污染是人类排污与水葫芦负面效应的结合,从而造成了更大污染。他所说的“负面效应”指的是水葫芦的净化速度明显慢于水体污染的速度,污染逐渐积累,影响到水葫芦的正常生长,导致水葫芦死亡,从而形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反之,如果污染速度慢于水葫芦的净化速度,水葫芦就能起到净化作用。” “认识自然规律是最起码的原则,要正确认识到水葫芦和滇池水体污染的关系。我们怎样尽可能地发挥水葫芦的最大优势,降低它的负面作用?如果有这样一种意识观念上的改变,主动利用自然规律,或许就能彻底为水葫芦‘洗冤’。”从那时起,那中元就开始萌生了要改变常规水葫芦的想法。 紫根水葫芦的最大特点:根长叶小 紫根水葫芦,顾名思义,它的根系是紫色的。将它与普通的水葫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紫根水葫芦的根系优势明显,最长的甚至可以达到1米多;而普通水葫芦的根大多也就20-30厘米长。 那中元说,水葫芦之所以能够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主要依靠根系,柄叶只是次要部分。传统水葫芦品种的根系与柄叶比例为1:7,而紫根水葫芦的根系与柄叶比例要大一些。这是依托相应技术,从普通水葫芦改良而成的。 “水葫芦中,对净化水质起作用的柄叶部分占的比例太大。如果根系与柄叶的比例能达到1:1,水葫芦的净化效果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那中元说,传统的水葫芦根系不够发达,柄叶占据较大比例,带来的后果是遮光严重,不仅水生生物会受到影响,甚至水体的正常循环也受到了抑制或破坏。 要改变这一不符合“治污常理”的比例,那中元依靠的是一种诱导剂。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诱导剂究竟是依靠什么样的科学原理来改变植物的基因,从而改变植物的生长形态的,我们只能通过那中元略知一二。 简单来说,诱导剂的本质在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能,促进抗逆性功能的发挥。通过诱导调控技术,可以让普通水葫芦发生“变异”,让它的根系发育得更加发达,而柄叶相对缩小。 2003年下半年,那中元首次将这一技术应用到了水葫芦身上,但并没有成功。以前,那中元主要针对一些陆生的植物进行改良试验,在首次对水生植物进行调控试验时,他完全将陆生植物的经验照搬过去,结果造成首次试验失败。 “后来我们才发现,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经验不能通用,在植物与诱导剂的接触时间、浓度,以及试验方法上,都有很多不同。”那中元说,陆生植物可能几分钟就能促进根系生长,但水生植物却往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达到促进根系生长的效果。而且诱导剂的浓度、作物接触时间也不好把握。因此,水葫芦的诱导调控研究周期也就被无限期拖延了。 随后的几年间,那中元一直在接触时间和诱导剂浓度上进行试验。从60倍浓度一直试验到10000倍浓度,接触时间从几小时到10多天。经过了近千次的试验后,最终在2008年得出了结论:要对水葫芦进行诱导调控,最佳效果需要使用5000倍浓度的诱导剂,接触12天时间。 虽然取得了成功,但那中元并未就此止步。试验成功后,他还在不断地摸索,设法尽可能缩短培育周期。如今,要把普通水葫芦培育成紫根水葫芦,在600倍浓度的诱导剂作用下,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诱导调控。
紫根水葫芦被捞起,打包销往外地。
普通水葫芦生长的滇池外海,蓝藻不但没有被抑制,反而疯长。 长根系带来强大的吸污治藻功效 在试验基地,即使是外行人,也能很明白地看出普通水葫芦与紫根水葫芦的形态差别。但是,两种水葫芦之间的异同和优劣,绝不是随便一看就能明白的。 不管是哪一种水葫芦,它们都号称“水生植物中净污功能最强的物种”,都是依靠根系来完成净化作用。而且比挺水、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即根生长在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沉水植物即植物体全部位于水下)易于管理、控制。 但是,两种水葫芦之间的区别也很大。普通的水葫芦柄长叶大,根系短,根毛少,纤维化程度低,抗风浪能力有限。它对污染物的净化是以吸收、转化、利用吸收后的污染物来生长柄叶为主。在总氮含量超过80毫克/升的条件下,普通水葫芦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在III类水中较难生长,而且持续削减总氮、总磷的能力有限。 另外,普通水葫芦抑制蓝藻的效果不明显。研究者观察发现,在封闭的蓝藻滋生水域,经常发生蓝藻“闷死”普通水葫芦的现象。而且,普通水葫芦的柄叶大,繁殖迅速,会遮挡阳光、造成缺氧,导致根系腐烂。这会严重破坏普通水葫芦生长区域的水生生物生态系统。至于它的根系,除了拿来做肥料外,也没有其他用途。 相比普通水葫芦而言,紫根水葫芦柄叶短小,根多而长,根毛密集,最长可达1米以上,纤维化程度高,抗风浪能力强。它对污染物的净化是以根面效应削减回归为主、生长转化为辅。在总氮含量超过100毫克/升的条件下也能生长。它具有快速持续削减总氮、总磷的能力。而且有吸附、抑制、降解蓝藻的作用,消灭各种污染程度的蓝藻,一般只需4-20天。经过降解后,蓝藻基本上不能再恢复生长。这也就意味着,紫根水葫芦的治理是长效的。 紫根水葫芦的优点还在于,它的柄叶短小,生长缓慢,遮光少,能增加水中溶氧,根系基本不会腐烂,水体透明度能够增加。即便是叶片枯死了,根系仍可以保持3-4个月以上的抑制蓝藻作用。 毫无疑问,就净化水体的作用而言,紫根水葫芦有明显优势。在滇池治理的工作中,蓝藻泛滥确实是一大治理难题。紫根水葫芦该如何完成这一工作呢? 那中元说,试验证明,紫根水葫芦对水质的净化速率,要明显快于滇池的污染速率。蓝藻是水生生态系统最大的破坏者,“滇池如果治不住蓝藻,水体就不可能好转。”这是因为,蓝藻除了会利用空气、水体、光照快速生长外,还可利用水中底泥的养分快速生长。底泥中所含的营养物极多,相当于V类水体所含养分的1000-10000倍。而蓝藻又是含氮化物最高的物种,生长时会不断将氮化物分泌到水体中。滇池中生长的蓝藻,又是所有种类的蓝藻中含氮化物最高的“铜绿微蓝藻”,氮化物含量可以达到68%左右。 紫根水葫芦凭借着自己较强的光合效能,可以向根部输送超出普通水葫芦2倍左右的光合效能。从而促进根系发达,增强根系活性,令根上依附的微生物种群数量达到相当庞大的水平,这些微生物也可以延伸和放大根系的功能作用。由此,水中的富营养成分不仅能被紫根水葫芦的根系吸附,更多的养分会被根面上的微生物吸收,从而达到抑制蓝藻生长的作用。 此外,蓝藻在适中的营养化水域、相对分层的水域中生存,还取决于水的动力。普通水葫芦柄叶较大,阻碍风浪,水体相对稳定,水动力较小,这样的环境最适合蓝藻生存。而紫根水葫芦柄叶较小,一旦有风浪形成,水体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抑制蓝藻。 最后,普通水葫芦生长得快,向根部输送的二氧化碳能力也比较强;而蓝藻在二氧化碳浓度高的情况下,生长速度会加快。相比之下,繁殖、生长能力较弱的紫根水葫芦,又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输送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蓝藻生长。 “在滇池里游泳,将不再是梦” 现阶段的试验已经取得成功,而且紫根水葫芦也凭借自己的超强治污能力赢得了认可,并走向市场。但那中元的目标是希望在滇池水域全面推广紫根水葫芦。 那中元说,紫根水葫芦的种植时期最佳为每年的5-6月份,如果要推广种植,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资金到位、政策及时配套,明年开始推广种植的话,预计到明年10月底,海埂附近的大面积水域水质将得到明显改善,并可以保证在有效净化区内达到水下2米左右清澈见底。他预计,如果推广5年左右,完成滇池治理考核指标不成问题,甚至可以保证超出指标。“滇池多个区域一定可以达到III类水质,游泳不成问题!”说这些话时,他的情绪有些激动。 那中元的一番话,让研究所的副所长有些担心:“搞科研还是要谨慎些,不能把话说得那么死。”但那中元没有理会:“这些是一定可以做到的。如果紫根水葫芦得以推广,在滇池里游泳将不再是梦。这是我说的!” 我们记录的只是这样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激情,以及一个滇池治污生力军的诞生过程。至于紫根水葫芦是否能够大面积种植,是否真有那中元所说的“奇效”,依然有待政府的决策。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紫根水葫芦能在滇池证明自己的作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昆明的“高原明珠”滇池能恢复它的清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