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湿地的互馈机理,在科技组合拳下凸显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这是笔者今天从在杭召开的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2011年会上获悉的。 “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湿地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失。人类生产活动对湿地的扰动,对维持城市和湿地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中国科学院地理学科与自然资源所的李文华院士说,如何在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之间,寻找一个双赢的平衡模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省拥有多达246万公顷的湿地总面积,全省五分之一的土地都为湿地。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专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潘德炉院士介绍,杭州已经通过遥感技术,模拟恢复西溪湿地未曾破坏时的情况,整座城市的温度明显降低,气候条件明显改善。专家学者正在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提取湿地保护的信息数据,对湿地进行实时监控,来恢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 不仅是遥感技术,甲烷研究也能保护湿地。南京师范大学的蔡祖聪教授提到,有研究发现在植物分布密集的湿地区域,甲烷排放量明显更少。这说明对湿地的保护,除了小范围内的气候调节之外,对全球的气候改善也有巨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