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丰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人,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88年考入天津体育学院,毕业后在许多行业摸爬滚打,现在天津经营着一家有大漠特色的餐饮企业。他虽然自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裕日子,却惦记着故乡,关注着沙漠的发展与治理。
2007年10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民勤的治沙工作时再次指出“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决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涉及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我们面前就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是民勤的绿洲把它们隔开了,决不能让两大沙漠合龙,决不能让民勤从地图上消失。” 看到报道,富丰华的心就一下子回到了内蒙古,他的家乡与民勤相邻,同处于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交会处,他深深地感到了一种责任,于是开始关注防风固沙事业。他几度回到家乡,走进腾格里沙漠实地考察。他思索,究竟什么样的防风固沙模式才是最合理、最经济、可持续的?以往的防风固沙模式,是一种纯公益性质的。在这种模式里,消耗大批的人力物力去沙漠里种植植物,却缺乏对民众经济利益的调动和保护机制,结果在许多地方陷入了沙生植物种了死、死了种的怪圈。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牧民的积极性,才能够不断地得到推进。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向阿拉善盟领导汇报之后,立即得到了盟领导的支持,并向他介绍了利用沙生植物梭梭和白刺嫁接繁衍名贵中草药肉苁蓉和锁阳,取得初步成果的当地牧民——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苏木,蒙语音,相当于乡,嘎查,蒙语音,相当于村,但所辖地域要辽阔得多)的党支部书记、盟劳动模范沈永财。具有企业家眼光的富丰华立即想到了肉苁蓉和锁阳的深度开发,一条市场化运作、实现沙产品产业化和牧民利益最大化,从而使种植和保护沙生植物成为当地牧民自觉行动的链条,在他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经过广泛考察调研,他带着初步的“构想”,从阿拉善回到天津,找到了中医药科研实力雄厚的天津中医药大学。他的构想得到了天津中医药大学领导和专家的支持,迅速组织了科研队伍,立项科研开发。经过两年的努力,一条连接腾格里沙漠和海河之滨的“3E(生态—环境—经济)模式”沙生植物产业链初步形成。 访谈录 问:请对你们治沙模式的构架做一个简单描述。 富丰华:产业化运作是治沙的一条必由之路,企业作为一个纽带,一头连接着沙漠边缘的牧民,一头连接着天津和北京的科研单位。企业按照市场价格购进牧民生产的肉苁蓉、锁阳等沙产品,运用科研单位的研发成果进行深度开发,把它变成高附加值的食品、保健品推向市场,再以取得的利润反哺沙生植物的种植环节、扩大种植面积,这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使防风固沙事业可持续发展、可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问:肉苁蓉、锁阳是寄生在梭梭、白刺根部的,它们本身又向下扎进沙里半米以上,梭梭、白刺从种植到长大也需要三年以上。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补贴牧民种植沙生植物,是为了让它们长大好防风固沙。你们大规模地搞沙产品开发,让牧民把它种活,拿了国家的补贴,又去把它挖死,还把沙滩沙丘翻得乱七八糟,这不是破坏生态吗?! 富丰华:你的担心有道理。过去,人们挖野生的肉苁蓉、锁阳是不管梭梭、白刺死活的,造成了生态恶化。实际上,梭梭、白刺的根部是可以反复利用的,肉苁蓉、锁阳收获后,它还可以再长出来,也可以再接种,不会影响梭梭、白刺的生长。我们与北京林业大学深度合作,搞了梭梭和白刺的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利用。在我们的巴彦诺日公苏木实验基地,把当地农牧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沙产业合作社。由农牧民负责种植和管理梭梭、白刺,接种、采摘肉苁蓉、锁阳,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农牧民收获后会主动回填沙子,让梭梭、白刺长好。 问:你们的“模式”实验得怎么样? 富丰华:我们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三年多,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我们在腾格里沙漠的两万亩实验基地,打了两眼机井、配置运水车,用于浇灌幼苗,沙生植物长势良好。沙生植物一般在种植后的头两年抗干旱的能力弱,容易旱死,我们就一棵一棵地浇水,保证它的成活和生长,两年后它就能自然生长了,我们的沙生植物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这在当地是非常罕见的。第一批种植的梭梭、白刺已经长到一人多高,初步成林了;二是我们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合作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已经开始推向市场,销售网络正在建设,展现了良好前景;三是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不仅苏海图嘎查的农牧民踊跃参加我们的沙产业合作社,还带动和激发了周边农牧民种植沙生植物的热情,成为他们的一条致富道路。 问:你们还打算怎么发展? 富丰华:我们计划在未来的五年内,把巴彦诺日公苏木的实验基地扩展到10万亩,预计可产生带动效应100万亩;同时,与当地政府合作,择地开辟新的实验基地,进一步扩大带动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