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3时15分,白云山明珠楼松风轩工作人员小赵拿出温度计测量温度,室外28℃,较炎热,室内26℃,凉风阵阵袭来,不用开电风扇就很凉快了。 同一时间,白领陈小姐在天河区岗顶天桥上测得气温31℃,阳光下站1分钟,就感觉汗从额头上一点点冒出来。科学家把这种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称为“热岛效应”,大多数城市居民都对这个词汇耳熟能详,在广州市林业园林“十二五”规划研讨会上,有关部门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根据调查,广州市“热岛效应”呈逐年下降趋势。对此,一些广州市民却表示没有直观感受。 长期跟踪研究广州城市热岛效应的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彭少麟指出,由于广州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广州热岛效应表现最极端的区域情况有所缓解,过去热岛效应最突出的海珠、黄埔、萝岗部分区域,测得的最大温差较几年前明显下降。 然而,热岛效应的面积并没有明显缩小的趋势,相反,随着建成区面积扩大,“热岛”面积仍在扩大。 “热岛”面积仍在扩大 今年广州的夏天似乎特别炎热。8月中旬至8月底,连续两周高挂黄色高温预警。过了农历中秋节,眼看就要到国庆节了,“秋老虎”仍盘踞不去,昨天市区最高温度仍高达31℃。 有人在网上提问:“广州夏天哪里最凉快?”引来不少热心网友的回答:“珠江两岸最凉爽。”“白云山,越秀公园,那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帽峰山,广州海拔最高的山,真的非常阴凉”……不少人认为,只有逃离城市中心,到大自然去才能寻找到渴望的阴凉。 近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在相关会议上公布了一项跟踪研究成果,其指出:城市绿化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使广州城市生态承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广州“热岛效应”呈逐年下降趋势,温差大于1.2℃热岛面积已停止扩大,温差大于1.6℃热岛面积呈缩小之势。 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彭少麟和他的团队,曾经用6年时间跟踪研究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热岛效应”。彭少麟对比了1951年至2005年间,广州市平均气温与从化市平均气温的温差,发现温差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0年前后,这种扩大的趋势明显增强。 比如,1958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22℃,从化市年平均气温21.8℃;到了2005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已经达到接近24℃,从化市年平均气温为22℃。两者的年平均气温温差在47年间,从0.2℃,扩大到2℃。据此,彭少麟的团队得出“广州市热岛效应呈逐年上升趋势”的结论,之后他们缩小了采集气温样本的范围和密度。对于林业园林部门“热岛面积逐年缩小”的结论,彭少麟并不认同,他指出:“随着城市建成区扩大,城郊田地、林地的逐步减少,热岛效应的面积必然逐步增长,这种趋势很难扭转。” 极端“热岛”情况有所缓解 不过,近两年来,彭少麟的团队发现,尽管广州市热岛面积并没有明显缩小,但“极端热岛”情况有所缓解。在彭少麟的电脑里,有一张摄于2005年的《广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卫星影像图》,其中红色的部分即表示城市中温度最高的地方。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萝岗区和海珠区西南部(工业大道中、工业大道南),是“热点”最集中的地方。彭少麟说,这些地方原是广州热岛效应最突出的区域,主要原因是集中了许多工业企业、人口密集。这两个区域2005年曾录得与郊区最高温差7.2℃,而近年来与郊区温差却很少超过5℃。 另一方面,全市“热岛效应”的平均值也在下降。比如2005年,广州市中心与从化市年平均温差达到2摄氏度,而近两年下降为1.6—1.7℃。“热岛效应”在激烈程度上得到控制和缓解。 大量研究表明,改善城市下垫面的热属性是缓解热岛效应的关键措施。当城市植被覆盖率达到30%时,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即有较明显的削弱作用。彭少麟认为,极端“热岛”得到明显缓解,与近年来广州大力开展“退二进三”、将重污染工业企业迁出市中心,以及大力建设城市森林体系,是有很大关联的。 城市森林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远郊森林,如帽峰山、流溪河等,这样的大片城郊森林对城市区域气候影响十分大;二是城市公园,如近年新建的珠江公园等,这些公园对城市局部地区的温度调节也有着明显作用;三是城市绿地,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在广州“治水”过程中,全市新增水边绿地面积586.56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建了7个越秀公园。 除此之外,彭少麟还发现,近年来广州城市森林的质量正在逐步提高。城市森林在调节城市小气候中具有明显的效果,草地则效果不明显。城市合理的乔木、灌木、草比率是十分重要的。过去广州市许多人造林带层次单一,只有乔木生长。近年来,通过林混改造,城市森林逐步发育,形成了丰富的植物层级,单位森林的“生物量”不断提高,其氧气释放量和水分蒸腾量也有显著提升。众所周知,水分蒸腾能够带走热量,因此这些森林的区域“调节温度”作用更加明显。 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广州全市森林生态系统年固定二氧化碳21949.91万吨,占全市年释放二氧化碳总量的35.40%,同时释放氧气1418.12万吨;现有森林年出水量76.38亿吨,占全市年产水量的58.11%,城市森林地区地下径流占城市总径流的49.63%;年净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硫210.29万吨,为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60.39%;吸收氟化物3263.86吨;实际滞尘量1.33万吨,为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21.99%。局部地区“热岛效应”得到缓解,与广州城市森林体系的发展分不开。 城市“新风水学” 从热岛强度最大值来看,德国柏林为13.0℃、加拿大温哥华11℃、中国北京9℃、美国亚特兰大12℃、上海6.9℃,中国广州7.2℃,与上述大城市相比,情况略好。 彭少麟指出,广州市地处低纬度,高温、多雨、湿度大;风向以北和北东及东和东南方向为主,具有通风不良和静风频率高、近地层的逆温频率高等特点,这些气候因素客观上容易增强热岛效应。 另一方面,广州某些气候条件也利于散热。如河道密布,季风性气候强。如果有效地利用这些气候条件,就能够缓解热岛效应。 广东人建房子、搞规划都讲“风水”。彭少麟说,“风”和“水”是缓解热岛效应的最有效的因素之一。要缓解热岛效应,除了多建城市森林之外,还要好好利用“风水”。 9月初,广州网友“寂寞的笑笑”看了电视上关于香港“屏风楼”的新闻节目,忽然发现广州珠江两岸到处都是这样的屏风楼。“传统节气处暑已经过了,但广州依然热到冒烟;最近几年的夏天,广州越来越热,原来元凶就是珠江边那些江景豪宅,珠江两岸建筑犹如天幕,阻碍自然风进出,空气流动减弱,气温升高,产生热岛效应,广州城中心空气转差、闷热难挡。” 珠江是很好的散热通道,河道的自然风可以带走许多热量。广州市对热岛效应的调控,要充分利用珠江横穿市区的好条件,构建好沿岸格局,达到最佳调控效果。 但近年来珠江两岸高层建筑建得又高又密,犹如“屏风”一样,阻碍了空气的流通,妨碍城市散热。从城市空气动力学来说,一栋建筑和岸线的距离应为其高度的10倍以上,才不阻碍空气流通,也就是说,如果要在江边建一栋20层的高楼,建筑高约60米,则其须距离珠江岸边600米以上。且珠江两岸的建筑距离岸线由近及远,最好呈由低到高的坡度分布。 此外,广州地形多丘陵,从地势高到地势低的地方,往往形成自然风道,在这些风道上,最好不要建高层建筑,否则也会阻碍空气流动,影响散热。 此外,城市建筑物的外墙颜色也会影响热岛效应的产生。建筑物的颜色深,就容易吸热,使市中心温度明显升高;如果建筑墙面采用浅色的涂料,就有利于反射阳光,降低温度。 ■2005年,广州市区与从化市年平均温差为2℃,而1958年这个数字是0.2℃。 ■名词解释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综合效应,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用等温线表示的气温分布图上,气温高的部分呈岛状,因而被称为“热岛”。 ■链接 “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森林围城” 根据《广州市林业园林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广州市森林覆盖率将达42.00%、全市森林蓄积量达1426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6.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50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将继续推进“森林围城”。推进近郊森林、生态板块的保护与生态功能提升。重点保护建设白云山、帽峰山、凤凰山、火炉山、龙头山、中新知识城、大夫山、香江野生动物园、万亩果园等近郊森林、生态斑块;完善环城高速、北二环等道路林带和森林片区建设。 根据规划,广州将形成“二围”格局。外围是通过区域合作建立以我市北部连绵山体,东南部沿海滩涂、沿海防护林、农田水网以及西部农田林网、道路和水道等。内围是沿二环高速―巴江河―珠江西航道形成的将广州七区环绕在内的一个绿色围城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