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滇池每提取一吨氮补偿5万元,提取一吨磷补偿20万元”,昆明市今年将执行的这一“湖内污染物提取生态补偿机制”,将使投资2亿圈养20平方公里水葫芦的企业,初步获得资金平衡。这是从昨日举行的滇池水葫芦圈养工程启动仪式上获得的消息。
与此同时,滇池湿地中山杉种植继续按计划推进,今明两年滇池湖滨带总共种植60万株中山杉,现已完成26.3万株中山杉种植。滇池总共5万亩湖滨带面积中,中山杉将达到8200亩,约占滇池湖滨带面积的约六分之一,中山杉将成为滇池湿地生态绿化的骨干树种。 20平方公里的水葫芦 将占到滇池水面的十五分之一 20平方公里的水葫芦圈养、采收后,每年能从滇池水体中带走1500吨氮、436吨磷,这对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削减是个什么概念呢?在昨天滇池水葫芦圈养启动仪式上,专家介绍,如果我们把滇池的水体看作静态的模式,当前滇池水体中磷含量大概在3000吨-4500吨之间。就是说,如果滇池是静态的,养两到三年的水葫芦,基本能把水体中的氮磷去除掉。 滇池20平方公里的水葫芦圈养,由江苏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撑。据该院的专家介绍,在昆明圈养20平方公里水葫芦,交由环保企业四川汉龙在云南本土的企业投资建设,总投资预计2亿元,每年采收水葫芦后,带走的氮磷物质,可通过昆明市生态补偿机制,获得投资的初步平衡,企业如再开发有机肥等,将可获得一定的利润。 滇池共有水面309.5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的水葫芦,将占到滇池水面的十五分之一。据悉,将主要布局在滇池草海6条河流入湖口及滇池外草海西岸,另布局在滇池北岸沿线包括福保、宝丰湾以及盘龙江,呈带状种养,另将在晖湾布局。 据昆明市滇管局严总工程师介绍,水葫芦采收后,滇管局将组织专家进行严格的测定,按照测定的水葫芦带走的氮磷物质给予生态补偿,预计今年10月起,将兑现生态补偿。 中山杉 将成为滇池湿地骨干绿化树种 昨天从昆明市滇管局获悉,滇池湖滨带将继续按计划推进中山杉的种植计划,今明两年将在湖滨带种植共60万株中山杉,目前完成了26.3万株中山杉的种植。 从另外一个数据来说,滇池湖滨带面积约5万亩,中山杉的面积为8200亩,中山杉总面积将相当于湖滨带面积的六分之一。 不过,这8200亩中山杉并非全部连片种植,而是种植在本来就没有绿化乔木的湿地范围内,是斑块状布局在滇池沿线。另外,在湿地公园内,补植部分中山杉,将完善片状湿地内的植物多样性,形成乔木、挺水植物、浮萍、沉水植物互相补益的立体化的湿地生态系统。 昆明市园林局绿化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孙扬表示,中山杉将成为滇池湿地骨干乔木树种。她说,其实,滇池湿地绿化乔木并不多,像原来的柳树、杨树、水杉等,一是分散,二是都不如中山杉耐水湿,中山杉会长出气根,像红树林一样,能季节性地站在水中生长。找到中山杉这样一个适水生树种并不容易。 针对人们质疑大规模种植中山杉会否带来“湿地陆地化”,会否造成以往“围湖造田式”的生态灾难?孙扬认为,这种担心不成立。首先,滇池有水位线的控制,定期淹没都不会造成湿地的陆地化,另外,种树绿化与围湖造田完全是人的生态行为的两种极端。 据悉,中山杉的好处不仅是耐湿、耐水,而且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树形美观,落叶少。 滇池底泥变废为宝 已筑起4公里长的大堤 滇池底泥的水滤干后,可堆高洼地,甚至可筑起4公里长的大堤,你信吗? 昨天,在福保附近的滇池岸边,记者亲眼见到这道滇池底泥筑就的大堤。长4200米的黑色网眼尼龙袋,像一条黑色的长龙,静卧在滇池边,其间灌满了直径达6米的底泥,底泥中的水从网眼中过滤走之后,留下了结实的黑色长堤。 滇池底泥疏浚三期指挥长王勇介绍,这种大堤,不用混凝土,不用其它任何填料,一样牢实。堆这么一个围堰,本来要从山上挖土用很多辆大车运来,现在这些都省了,滇池底泥变废为宝了。到目前为止,共疏挖滇池底泥370万方。 工程采用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先将底泥打散,再吸出,通过管带,可直接输送到岸边。据工作人员介绍,管带可加长,不受限制,如果距离太长,只需在中途加泵加压,就可正常输送底泥到岸。 滇池底泥疏浚已完成了草海、外草海部分,现在进入外海北部,主要清除宝丰湾、宝象河等地方的底泥。疏挖只清除湖底表层的污染底泥,不触及正常的湖底。 另外,由汉龙集团建设的龙门村藻水分离站已建成,只待蓝藻高浓度时期,即可运行生产。每天可分离2万立方藻水,是滇池沿线较大的一家蓝藻处理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