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棕地”这个词语吗? 市政协委员沈建华解释说:上海历史上大中型企业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产业的升级转型,原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或转产,或陆续搬迁,遗留下来的地块土壤因历史上造成的污染积累和叠加,致使城市污染地块散布于市内各地。 “棕地”土壤污染不容忽视 “棕地”(“Brownfield”)是国际上环境科学界对这类地块的通称。沈建华呼吁:“由于这些‘棕色’地块多集中于城市中心,往往成为房地产开发商争相进行商业开发的‘香饽饽’。但因‘棕地’往往是长期威胁生态安全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风险源,必须推动综合修复治理,不能随意开发使用。” 沈建华说,近20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土壤污染已表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混合的态势。 世博园土壤修复成功典范 为承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考虑到国外发达国家对土壤环境质量的严格要求,上海有关方面对世博园区场馆的土壤进行了一些应急性处置,成为土壤修复的一个成功典范。“但必须看到,目前上海在历史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监管和开发利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沈建华认为,目前本市对“棕色”地块的评估与修复缺少经验、标准与方法。 治理促进形成新产业链 “应结合新一轮结构调整,通过污染场地评估、土壤普查等途径,率先开展对本市城市工业企业历史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现状的系统调查,建立起全市范围内,尤其是中心城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以及相关历史沿革信息的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今后相关决策的信息支持系统。沈建华在提案中指出,要建立完善各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公布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制定土壤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预案,逐步建成完善的“棕色”地块调查、评估、修复、利用等监管体系。加强本市“棕色”地块土壤的环境调查与监管。 眼下,上海等大城市的土地利用价值远远大于场地污染治理价值,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棕色”地块土壤污染的修复成本问题。同时,政府可以从财政、税收政策上鼓励企业自觉的科技开发行为,提高排污费等专项资金中用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比例,并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土壤污染防治。 他还建议,推广“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联盟”模式,整合土壤修复领域优势资源,共同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修复技术,构筑协同联动的“棕色”地块土壤监管和修复治理产业链,促进形成一个新的环保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