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市气象局了解到,11月以来,全省滴雨未下,旱情发展迅速。本市的麦田也在喊渴,截至11月18日,本市有141万亩麦田受旱,而当下,本市受旱总面积已经达到170万亩! 滴雨未下,持续干旱,不仅让田间地头的农民们备受煎熬,也让与干旱作战的农业专家感到焦虑。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林琪教授,现在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在12月份迎来一场雨雪,让那些嗷嗷待哺的小麦及时得到滋润。采访中,林琪教授表示,青岛每十年中会有七年发生干旱,今年的旱情已露苗头。 “形势不容乐观” “最近只要有空,我就要去农田里看看。两个月没见一滴雨了,我和所有农民朋友的心情一样,天天都盼着赶紧下场大雨或大雪,要不这个冬天就难熬了。”一提起干旱,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林琪教授就面带愁容。 林琪关注青岛旱情已有1个多月时间,还专门去了平度、胶州、莱西、即墨等区市调研小麦旱情。“形势不容乐观”——这是他对今年旱情简短而又直接的评价。 林琪告诉记者,今年原本被热炒的“千年极寒”并没出现,相对温暖的气候还算不错,可老不下雨,如今,今年的旱情已经露出苗头,尤其在山地、丘陵地区比较明显,但今年的旱情是否严重,关键就看12月份能否来场及时雨雪。如果没有,那么今年的旱情可能会比去年更严重。 “去年旱情来得更早,从去年9月1日开始,连续两个月没有下雨,可到了11月份雨水却不少。但今年整个11月异常干旱。”林琪说,去年的旱情加上低温,严重影响了小麦生产 ,不少区市浇灌都出现了用水困难。小麦播种没有水分很难发芽,低温又容易冻伤幼苗。 曾现秋冬春连旱 要理解干旱对小麦生产的影响,首先要明白啥是土壤墒情。“土壤墒情是指土壤的湿度,也就是土壤实际含水量,它直接关系农作物的生长,土壤水的主要来源是自然降水和人工灌溉。”林琪表示,今夏雨水较多,可随后由于长期没有有效降雨,青岛土壤含水量正不断下降。 林琪还是青岛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团长、山东旱作农业学会理事长,整日奔波在小麦种植地之间。“经过统计,青岛现有三成小麦附近有充足的水源,还有三成多小麦周围没有任何水源,它们只能靠天吃饭。”林琪说。 “20世纪最后10年,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青岛基本上都是每10年间有7年会出现旱情,干旱概率高达70%,我印象中,没有出现旱情的最近一年还要追溯到2007年,这说明我们需要加大对旱情的关注力度。”林琪介绍说,整个山东省都属于“半湿润易旱区”,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很容易出现旱情。 林琪说,原先青岛秋旱较多,可现在常常出现秋旱连着冬旱,甚至有从秋旱一直延续到春旱的极端情况,旱情危害逐年凸显。 人物 六旬老农的抗旱生活 “这老天怎么连个雨点都不下?”12月4日,62岁的胶州胶东镇杏花村农民葛培文抬头望了望天,接着继续给麦田浇水。 今年10月底,葛培文刚给麦田浇了一遍越冬水,可浇完那遍水以后 ,还是不见有降水。刚进12月份,葛培文又坐不住了,赶紧让两个进城打工的儿子回家帮忙,要用周六和周日两天时间,把自家十亩地都浇一遍越冻水。 “越冬水就是我们家的‘保命水’,不浇不行啊,要不麦苗可能撑不到降水就完了。”葛培文拿起一个已经枯萎的麦苗心疼地说,这是他所经历的最近十年中最旱的一年。 “用柴油机抽水浇地,一亩地花1个多小时,要烧约3升柴油,一天浇五六个小时就要七八十块钱。”葛培文说,抽水用的柴油机是他几年前买的,花了几千块钱,此外,老人还花400多块钱买了橡皮管子,这两大块是他抗旱的最大投入。 由于疼钱,葛培文去年一直咬着牙不浇越冬水,可今年实在撑不住了,而且先后浇了两次。要是12月再不下雨,他还准备再浇一遍。 受干旱困扰的,还有杏花村其他200多户人家,好在村里人畜用水还没有受到影响。据了解,胶北镇今年投入700多万元兴建了节水灌溉工程,覆盖土地9700亩,可还没有延伸到杏花村。不过,这里已被列为节水灌溉工程下一步的覆盖区域。 应对 “青麦6号”有待推广 “现在如果不出现旱情反而会令我意外,青岛在全国范围也属于水源紧缺区,一亩地平均只用300立方米水,低于全国500立方米的平均值。”接受采访时,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林琪教授告诉记者,倘若发生干旱才想着如何去抵御,很可能会陷入“年年干旱、年年抗旱”的怪圈。 庆幸的是,经过多次试验,林琪带领课题组耗时10年,培育出了旱地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其主要特点就是抗旱和高产,主根能够扎到地下1米多深,特别适合没有灌溉条件、靠天等雨的旱地种植。 早在2008年,“青麦6号”就被列为山东省、青岛市主推小麦品种,是山东省近十年来育成的唯一旱地小麦品种,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小麦良种直补品种,今年在即墨市移风店镇2000亩试验田,创造了平均亩产过600公斤的纪录。但因种量有限,并未在青岛大面积推广。 头条延伸 天旱,食少蛤蜊饿瘦了 胶南市滨海街道办水产养殖户王文忠在当地承包了几千亩浅滩养殖蛤蜊,连日的干旱,让他的蛤蜊买卖正遭遇着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麻烦:以往供不应求的蛤蜊,现在成了烫手山芋,“拉到市场上,连个问的都没有”。 原因是,他的蛤蜊太瘦了。根据往年经验,去年投放的蛤蜊苗经过一年多的生长,到了这个时候是最佳收获期。 王文忠说,今年天气干旱,滩涂上的浮游生物少,吃不饱饭,蛤蜊就长不大、长不肥。没有足够的饵料,他今年投放的蛤蜊苗长势也不如往年。 12月3日,在位于薛家岛东部的一处海域,几名潜水员冒着风浪依次潜水。捞上来的海参在检查一遍之后再次被扔进海里,这项有些特别的潜水任务已进行了好几天,用青岛老尹家海参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宝昌的话说,是为应对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准备。 让尹宝昌担心的,同样是干旱带来的微生物减少问题。“我让潜水员隔上两天就捞上几个海参看看,就是担心海参吃不饱……”尹宝昌说。 城阳区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管理科赵科长说,今年天气虽然干旱,但岛城主要的水产养殖依靠的是海水,因此受到的影响也比较有限。目前,干旱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蛤蜊上,造成蛤蜊个头偏小、偏瘦。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曾晓起教授表示,天气干旱对海水养殖的影响就是会使得海里的盐度比正常情况下偏高,对蛤蜊等浅滩养殖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不会像海冰灾害那样重创海水养殖产业。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没有接到天旱对海水养殖带来不利影响的反映,根据专家分析,天旱仅仅是对蛤蜊、扇贝、海参等少量水产品有些影响。记者 陈浩杰 湿地告急 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作为一种资源,不但涵养、供给水源,还起着流量调节的显著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青岛的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胶州湾功不可没。岛城近几年频频干旱,今年的旱情仍在加剧,湿地的调节作用哪里去了? 事实上,随着面积的不断萎缩,加上陆源污染 、水源流失,母亲湾的湿地功能正在不断退化,青岛呈现“肾虚”前兆。甚至有专家表示,在干旱不断侵袭之下,也许过不了多久,胶州湾剩下的将只有眼泪。 直击 滩涂水池有的已经见底 水位又降了。看着芦苇杆上蒸发的水迹,家住城阳区河套街道罗家营社区的罗先生有些揪心。这片不足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水池,就像一粒纽扣钉在河套6万亩的滩涂上。不过,眼下,这粒曾经亮晶晶的纽扣已接近消失的边缘。 12月4日,记者在城阳区河套、红岛等地的滩涂看到,湿地内天然形成的蓄水池水位不同程度降低,从长在池中的芦苇上可以清晰看到水位逐步下降留下来的印迹。在这些地方,一些小的水池已见底。 驾车沿着胶州湾高速往返胶州市与四方区辖界之间,往车窗外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枯黄的芦苇 、低浅的水池。如果经常走这条路,不难发现,路两边滩涂上的亮色明显地减少了,这意味着滩涂上的水池正在不断消失。 现状 引来海水不久就干掉了 近年来岛城接连不断的重旱,显然给胶州湾湿地也带来了伤害。 多位当地人告诉记者,因为近年来一直干旱,常年湿润的滩涂竟然也出现了只有丘陵或平原地带才会出现的鱼尾纹,虽然口子裂开得并不算厉害,但要知道,湿地本身就是水资源涵养量最丰富的地带,一旦湿地出现了干旱,那表示地下水已经干了,滩涂距离旱地已经不远了。 这几年当地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正在不断减少,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气候干旱,湿地干涸。他们不断从海里往养殖池内引的水,过不了多少日子,引入水就在池中干掉了。这在前些年是没有见过的。 “今年的干旱,对胶州湾湿地来说是个考验。”青岛市林业局的相关人士说,青岛本身是个严重缺水城市,尤其是最近五六年基本上年年干旱,胶州湾水资源呈现急剧减少的趋势。这个水系发达的“母亲湾”,因为缺水也在喊渴。 |
4.2米高广东黄蜡石 村
6.4米园林景观黄蜡石刻
3.1米宽产地天然彩石
3米宽广东园林黄蜡石
低价直销高档英德英石
2.5米宽黄蜡石刻字石园
批发园林景观装饰小型
8.1米宽卧石 全国批发景
6.8米高厂家天然黄蜡石
广东各种规格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意境生成空间
英德大英石 园林工程造
3.6米高大型天然黄蜡石
2米高立石 景区点缀黄
4.5米宽卧石刻字石 题
6.2米高大型黄蜡石 景区
2.2米宽卧石招牌黄蜡石
3.3米高产地黄蜡石 园林
8.3米宽大型景观黄蜡石
产地直销小规格天然黄
3米宽卧石广东景区题
3.7米高立石广东景观石
1.8米 小块园林景观刻字
7.4米宽卧石大型黄蜡石
6.3米高 大型景观黄蜡
太湖石10
6.2米宽卧石 广东景观
6.8米宽卧石园林黄蜡石
批发英德英石、阳台鱼
2.5米宽厂家批发黄蜡石
3.5米宽黄蜡石 楼盘小区
3.9米宽产地景观黄蜡石
3米高立石 景区刻字景
4.6米宽黄蜡石公园校园
批发英德石英石、阳台
广东各种规格园林景观
1.8米高立石园林点缀景
3.7米宽卧石 景区刻字
6米宽广东黄蜡石 酒店
2.3米高广东黄蜡石 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