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桐子是一种可以在干旱条件下茂盛生长的灌木,其种子可以生产类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们将其当做绿色金子的期望正在减退——许多人曾把小桐子当做边际土地上最有潜力的拯救者,一种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并将其带入一个可持续的、油料供应充足的未来能源植物。” 这段话,出自2009年9月1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的一篇新闻,题目是《神奇的野生灌木计划繁华难现》(Wonder weed plans fail to flourish)。 被作者Sanderson·K称为“神奇的野生灌木”的,是近些年来名噪一时的能源植物小桐子。小桐子拉丁文名称为“Jatropha curcas”,为大戟科麻风树属半肉质小乔木或大灌木。原产热带美洲,现在亚洲尤其以亚洲中南半岛诸国及我国云贵高原南部的干热河谷地区有集中分布。通常生于海拔600~1200米的平地、丘陵及荒山坡地。它具有很强的抗旱、耐贫瘠的特性,能在石砾质土、石灰岩裸露地生长。野生状态的小桐子,生长迅速,生命力强。在我国又名小油桐、膏桐、麻风树等。 Sanderson·K在文章里,援引了多个国家“小桐子”计划在几年前一度轰轰烈烈,但近年大都已踩了急刹车的例子。如伦敦D1油业公司2007年与石油巨头BP公司完成了1.6亿美元的小桐子投资交易,但在2009年7月,BP和D1宣布停止他们预定进行的交易。伦敦新能源基金(New Energy Finance)的分析家哈里·博伊尔(Harry Boyle)说:迄今为止,在140个生物燃料投资项目中,仅有四五个是投在小桐子项目上,“小桐子已经非常安静地离开了”。 似乎还有一线希望的曙光,是《自然》杂志刊登的该文章末尾说:“虽然小桐子可能不是一个救世主植物,但通过将大量的沙漠地转化成可赚钱的生物燃料生产基地,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小桐子很有可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当地的一种替代能源。”英国帝国学院伦敦环境政策中心的赫雷米·伍兹(Jeremy Woods)说:“我们需要找到更有效利用当地商业资源的途径,这样小桐子就能在那里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西南边陲,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研究员看到《自然》杂志发表的该篇文章,他迅即与植物园从事小桐子研究的徐增富研究员通了电话,并用电子邮件转发给了当时正在广州出差的徐增富。 徐增富是陈进的同龄人,1965年出生于江苏兴化,他原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教学,2008年6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在2008年12月,在陈进主任的倡导下,西双版纳植物园成立了能源植物科研团队,徐增富被任命为该团队的负责人。 一如既往推进能源植物科研团队建设 从2005年7月起,徐增富担任国际学术期刊Plant Signaling & Behavior的编委;2005年12月,徐增富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11月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此前他虽然在中山大学也做过一些小桐子研究,并与深圳市东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广东韶关进行了初步试验。但看好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发展前景,他说服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工作的妻子,2007年底毅然自己来到了云南边陲,“搞小桐子研究需要有一个较大的野外试验平台,地处大都市的中山大学难以给我提供足够的试验样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