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相关文章
  1. 1发往韶关翁源鱼池假山驳岸黄蜡石工程施工案例
  2. 2广东英德园林石黄蜡石产地石场
  3. 3我公司网站第四版改版成功
  4. 4园林与风水 七个真实工程案例手记(二)
  5. 5园林与风水 七个真实工程案例手记(—)
  6. 6陈国姬先生就“园林与风水关系”对员工授课
  7. 7我公司承建的新丰江源温泉山庄,对外开业
  8. 8我公司承建陕西省榆林市生态园园林工程
  9. 9陈国姬总经理应邀参观“涂志伟美术馆”
  10. 10我公司进驻新丰江源温泉度假山庄建设工地
行业资讯

杂交马褂木的市场化之路:产业化开发等了近半

正太园林 2010-07-27 
1963年,我国著名林木遗传育种学家叶培忠教授开创了鹅掌楸属种间杂交育种的先河,获得了一批优良的杂交种(杂交马褂木)。在浙江富阳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的庭院里有一棵杂交马褂木,树龄近50年、长得比10层楼还高,是这一科研成果的有效见证。

  杂交马褂木的问世曾在林木遗传育种界引起很大轰动。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新型树种既继承了中国马褂木的优点,又发扬了北美鹅掌楸的长处。从观赏角度看,杂交马褂木的树体通直挺拔,树形圆满,橘黄色的花朵像倒挂的郁金香,叶片宛若一件件精致的小马褂,被园林绿化人士看好。从经济价值看,杂交马褂木是一个不错的速生丰产树种,既可以用做家具材,又能开发成纸浆用材。

  按理说,杂交马褂木很有市场发展潜力,可是,为什么如此优良的树种等了近半个世纪才得到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发,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通过采访,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上世纪60年代初,叶培忠教授开启了杂交马褂木育种,可是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杂交马褂木的研究几乎中断。直到上世纪90年代,南京林业大学王章荣教授等人接续叶培忠的研究,进一步开展了鹅掌楸属杂交育种工作,科研上取得进一步突破。2005年,鹅掌楸属种间杂交育种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王章荣等南京林业大学的科研人员也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绿化苗木产业蓬勃兴起,市场对观赏苗木的需求量非常大,杂交马褂木产业化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遗憾的是,当时杂交马褂木走市场化之路的条件还不太成熟,关键在于杂交马褂木繁殖材料较缺乏,种苗繁育技术不过关。

  一是因为缺种子。当时马褂木的人工杂交成本高,规模很小,获得的杂交种子很有限。南京林业大学高捍东教授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南方几个省的林业局长找到他们,希望从南京林业大学买一些杂交马褂木的种子,回去繁育苗木,结果无功而返。“种子十分有限,要留下来做科研育种材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