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中,树木茂盛葱郁,修竹随风摇曳,花儿满山开放,流水叮咚有声,鸟鸣悦耳动听,空气清新通透。这就是位于石漠化地区的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 此等情景,让记者深感意外。要知道,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已造成我国西南地区大部分石山区粮食绝收,人畜饮水难以为继。仅广西就有300多万人、20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而这个身处石漠化重灾旱区的小山村,何以泉水长流,安然无恙? 4月30日,79岁的李义康告诉记者:“40年来,我们屯从没发生人畜饮水困难,即使是今年最干旱的时候,不但能保证全屯人的饮水,每天还可以供应外地60多个民工的生活用水,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施工用水30多吨。” 他还谈道,1998年和2008年,广西大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很多石漠化严重地区山体滑坡,损失惨重,而弄拉屯却毫发不损,生活如常。 “我们是大旱之年无旱象,暴雨之后无水灾哟!”老人一脸的自豪。 老同志龙川,现年78岁,原任自治区副主席。从1990年至今,前后20多次来过这个小山村调研。在和记者长时间探讨弄拉屯的奇迹时,他感触良多:“弄拉屯之所以旱涝无忧,成了旱区罕见的‘绿洲’,关键的一点是几十年来抓封山育林,做到标本兼治。‘弄拉模式’无疑是中国石漠化治理的一面旗帜,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 管住“一把刀”:“刀下留树”还青山本来面目 因为有了柴刀,弄拉人的祖先劈山开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重庆来到弄拉定居。因这里有参天的古树,长流的小溪,适合人类生存。 也因为柴刀,弄拉人吃尽了苦头。“1958年大炼钢铁,200多人的民兵连背刀扛斧,连伐两月有余,25个山头的树木被砍得精光。”李义康至今记忆犹新。“树木砍了,泉水少了,滴水贵如油,洗菜洗手又喂牛,我们曾想过要搬到外县去。” 搬迁外地,谈何容易?权衡利弊,弄拉屯人痛定思痛,决定坚守这片祖宗开垦的大山,决心管住“一把刀”,还青山本来面目。 从60年代开始,弄拉屯就订立村规民约,开始派出6名青壮年人,在弄拉的山林范围内日夜巡逻,任何人不得上山随意砍伐。发现有违约者,“严惩不贷”。 李荣光回忆道:“1977年,我刚从高中毕业回村,用刀砍了两棵小树,被罚工分200分。当时一个劳动力一天才10分,我等于20天‘白打工’”。 “刀下留树”,让受伤的青山从此得以休养生息。小小的弄拉屯,向大自然展开了它温暖、友好的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