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贵州、云南、四川等周边省市的旱情让人揪心,为什么同处西南地区,重庆的旱情相对较轻?昨天,市林业局副局长何平认为,除了气象原因之外,森林工程为缓解重庆旱情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为我们留住了水源。 何平介绍,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一般说来,树冠可以截留雨量的25%,经过蒸发,又回到空中;穿过树冠的雨水落到地面,又有15%被软如海绵的枯枝落叶层和表层土壤所吸收;另有35%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只有25%流走。从去年至今,我市已经栽下了5亿多棵树,这些树涵养的水源可以达到3亿立方米,相当3座中型水库。 据介绍,去年我市的植树数量远远超过此前10年的总和,绝大部分已经存活开始发挥生态作用。 5亿棵树到底有多少?若将这些树以3米的间距一字排开,长度可达15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近40倍,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4倍。 环保专家吴登明说,森林对于改善生态涵养水源有积极意义,不但对重庆如此,对全世界也是如此。30多年前,东北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6℃,而今不会再低于零下20℃,就是因为栽了树。再过7年,重庆森林工程如果全面完成2200万亩的建设任务,每年可保持水土2300万吨,涵养水源11亿立方米,相当于一座长寿湖。 近百年来 重庆10年4旱 重庆的森林曾经饱受浩劫。由于森林太少环境恶化,重庆近百年来频频发生旱灾,10年4旱。 《重庆市志》记载,明朝中叶以前,旱灾很少。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旱灾猛然增多,“1935至1936年重庆地区五至八月大旱,田禾枯萎,颗粒无收,哀鸿遍野,灾民赖以树根芭蕉头为食。其中铜梁、潼南饥民打仓抢米,采挖白泥者络绎死于途,旱情之惨,灾区之广,为百年所仅见。” 此后,1959至1960年连续两年,1971、1972、1975、1976、1978也出现连年干旱,持续一个多月不下雨。树木枯萎,市民不得不挖一种白色的泥巴(俗称观音土)充饥,这种泥巴吃了不消化,肚子滚圆,全身浮肿,行动呆滞。 市林业局局长吴亚认为,1959年到1970年代初,是重庆干旱的高发期,也正是“大炼钢铁”的高潮期。1965年,重庆森林覆盖率下降到7.1%(去年是35%),是历史的最低点。这是造成干旱的一个重要原因。 |